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

您的当前位置:心肌病 > 病种知识 >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

针灸治疗面肌痉挛



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、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,属于中医学的“面风”、“筋惕肉瞤”等范畴。本病以神经炎症、神经血管压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,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。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、精神紧张、疲劳、面部随意运动、用眼过度等。

中医学认为,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。外邪阻滞经脉,或邪郁化热、壅遏经脉,可使气血运行不畅,筋脉拘急而抽搐;阴虚血少、筋脉失养,导致虚风内动而抽搐。

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,起初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,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、眼睑和口角,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。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,伴有面部轻微疼痛。晚期可出现肌无力、肌萎缩和肌瘫痪。

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面神经的损伤,出现异常兴奋,肌肉放电较随意运动时的频率为高,肌电图检查可出现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。

1.基本治疗

治则:疏筋通络、熄风止搐,只针不灸,泻法或平补平泻。

处方: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。

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

方义:翳风、攒竹、太阳、颧髎均位于面部,疏调面部经筋、脉络之气;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,从手走头面,“面口合谷收”,与诸穴相配可熄风止搐。

加减:风寒阻络加风池祛风散寒;风热袭络加曲池、内庭清泻郁热;虚风内动加太溪、三阴交滋养肾阴而熄风。

操作:先刺合谷,后刺翳风及面部穴,用捻转泻法;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。

2.其他疗法

⑴皮内针:取面部扳机点,将揿针埋人,胶布固定。3~5天后更换穴位,重新埋针。

⑵三棱针:取颧髎、太阳、颊车,用三棱针点刺出血,或加闪罐法。

⑶耳针:取神门、眼、面颊,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。

⑷穴位注射:选患侧翳风穴,用2%的利多卡因2ml注人。

胡某,女,38岁。左侧面肌抽动7年,呈阵发性、不规则的面部肌肉抽搐。屡治无效,乃求针灸治疗。针刺风池、太阳、颧髎、禾髎、攒竹、列缺(右)。用九六补泻法的泻法,得气后留针20分钟。经治20次,面肌痉挛逐渐减轻而愈(杨依方.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.第1版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:40)。

1.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,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。但对于病程较长而症状较重者疗效差,可作为辅助治疗。

2.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,防止精神紧张及急躁。

3.癫痫小发作也可以引起局限性面肌痉挛,多见于口角部位,常伴有口眼转动,有时可累及肢体抽搐,脑电图有异常放电现象。可作鉴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如果防护是好好的如果防护是好好的
目前目前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zdgf.com/bzzs/1945.html